印度歷史、藝術、文學與文化中的花卉象徵

一份為排燈節與永恆之美而作的文化指南


永恆的花開

在印度,花朵不僅是裝飾,它們是人們與神性、詩意與美學對話的語言。從《梨俱吠陀》的讚歌到莫臥兒細密畫的筆觸,從寺廟的花環到當代藝術的創作,花卉始終象徵著純淨、美麗、再生與虔誠。

排燈節(Diwali)——光明節——這個慶典中,花卉的象徵力量最為鮮明。家園、寺廟與街道皆以金盞花與蓮花裝飾;每一盞油燈(diya)都伴隨著花瓣的芬芳。光與花共同構成印度對美的終極理解:短暫卻永恆,感官而又靈性。

本文追溯花卉象徵在印度歷史、宗教、藝術、文學與日常生活中的發展,揭示其深層意義——花不只是自然的產物,而是宇宙真理、文化延續與人類精神追求的象徵。


一、古印度思想與宗教中的花卉

1. 吠陀時期的自然觀

最早的印度經典——《吠陀》——展現了對自然神聖性的深刻理解。花朵被用於祭祀(yajna)與詩頌中,象徵生育、創造與恩典。**蓮花(Padma)**是其中最重要的象徵之一。《梨俱吠陀》中,蓮花與太陽自原始之水升起相關,象徵靈魂由無明而覺醒。

蓮花亦象徵「不染於塵」的精神理想——如同《薄伽梵歌》所述,人在世間行事而不受羈縛。

其他如**無憂樹(Ashoka)火焰樹(Palasha)常見於祭典,象徵生命力與愛慾。後期出現的聖羅勒(Tulsi)**則成為家庭與虔誠的化身,被視為純潔與守護的植物。


2. 蓮花在印度三大宗教中的意義

印度教中,蓮花是神的座席。毗濕奴(Vishnu)臥於宇宙之蛇安那塔(Ananta)之上,從其肚臍生出一朵蓮花,花中坐著創造神梵天(Brahma)。財富女神吉祥天(Lakshmi)立於盛開的蓮花上,象徵物質繁榮與靈魂的覺悟。於排燈節期間,吉祥天是主要的祭祀對象,人們以蓮花與金盞花敬奉她,祈求光明與富足。

佛教中,蓮花象徵佛陀本人。「出淤泥而不染」的意象正是佛道的比喻:由煩惱生死至覺悟寂靜。八瓣蓮花代表「八正道」,其綻放的形態象徵智慧逐層開展。

耆那教中,蓮花亦為重要符號。每位濟度者(Tirthankara)皆有代表的花卉,其中第24位——大雄(Mahavira)——之象徵便是蓮花,寓意慈悲與解脫。耆那寺廟如拉納克普(Ranakpur)與阿布山(Mount Abu)皆以繁複的蓮花雕刻象徵精神勝利。


3. 天界之花:帕里加塔與其他神話花卉

帕里加塔(Parijata),又名夜開茉莉,在神話與詩歌中地位特殊。傳說克里希納為愛妃薩提雅巴瑪自天界取回此花。其白花橙芯、夜開晨落,象徵愛的短暫、虔誠的謙卑與天人合一

無憂樹之名意為「無悲」,常與愛神伽摩(Kama)相關,代表愛與重生;而**卡丹巴(Kadamba)**則與克里希納的童年遊戲有關,象徵季風與生命的歡愉。


二、印度藝術與建築中的花卉

1. 寺廟雕刻與神聖幾何

在古典與中世印度建築中,花卉不僅是裝飾,更是結構與象徵的核心。蓮花常刻於柱座、柱頭與神像的光環中,寓意宇宙能量的展開。

曼陀羅(Mandala)與嚴查(Yantra)圖像中,蓮花象徵意識之綻放;而瑜伽哲學中的脈輪系統——以不同花瓣數之蓮花代表身體能量中心——亦延續此理念。頭頂的**千瓣蓮(Sahasrara)**代表最終的覺悟。

自卡久拉霍(Khajuraho)至科納克(Konark),石刻花卉與舞蹈、音樂、愛情場景共存,象徵生育、再生與神聖之豐饒。


2. 莫臥兒王朝的花卉美學

十六世紀起,莫臥兒帝國帶來波斯自然主義風格,使花卉成為繪畫、建築與織品的主題。所謂的「古麗斯坦(Gulistan)」——花園——被視為地上天堂的象徵。

**泰姬瑪哈陵(Taj Mahal)**最能體現此理念。其大理石鑲嵌以半寶石描繪鬱金香、鳶尾與百合,精緻且理想化,化石為永恆之園。

在細密畫中,玫瑰象徵愛與美,鬱金香代表高貴,柏樹則寓堅貞。這些花語與波斯、烏爾都詩人如哈菲茲阿米爾·庫斯羅之詩相呼應——花園既是感官的天堂,也是靈魂的淨域。


3. 殖民與現代轉化

殖民時期,藝術家**拉賈·拉維·瓦爾瑪(Raja Ravi Varma)**以花卉背景描繪印度女神,融合現實主義與神話之美,建立了女性的理想形象。

二十世紀初,孟加拉畫派(Bengal School)的阿班因德拉納特·泰戈爾南達拉爾·博斯以傳統花紋塑造民族美學,花朵成為印度內在生命力與精神復甦的象徵。

在當代藝術中,花卉仍是重要隱喻——如安若莉·伊拉·梅儂蘇博德·古普塔巴蒂·克爾等人以花探討身分、記憶與傳統的現代意義。


三、印度文學與詩歌中的花卉

1. 古典詩學

在梵文詩學中,花卉是情感的核心語彙。詩聖迦梨陀娑(Kalidasa)於《雲使》(Meghaduta)與《沙恭達羅》(Abhijnanasakuntalam)中以花描繪季節與思慕。春之芒果花茉莉象徵愛的甦醒,秋之蓮池寓寂靜與成熟。

花卉亦是「味論(Rasa)」——情感美學——的具體呈現:花開即愛(Shringara),花謝則悲(Karuna),萬花齊放則奇(Adbhuta)


2. 巴克提與蘇菲詩歌

十二世紀後的巴克提運動(Bhakti Movement)將花語轉化為靈修的象徵。聖女彌拉拜(Mirabai)安達爾(Andal)、**卡比爾(Kabir)杜爾西達斯(Tulsidas)**皆以花譬喻靈魂對神的愛。花環(mala)象徵連續的祈禱與奉獻。

蘇菲詩歌中,玫瑰是神的美,則為離別之痛。花園同時是現世與天國的映照。詩人阿米爾·庫斯羅布勒·沙將波斯花語融入印度語境,形成跨宗教的愛之語言。


3. 現代文學中的花意

**泰戈爾(Rabindranath Tagore)**延續並深化了花的象徵意義。在〈花之學校〉中,他以季雨催開的花比喻創造力的覺醒;在〈蓮花〉中,蓮象徵自我實現與純美。

南印詩人**巴拉提(Subramania Bharati)以花喻民族重生,女詩人瑪哈德維·瓦爾瑪(Mahadevi Varma)**則以花表達女性的堅韌與靈性。花的意象貫穿印度文學數千年,將美與道德、感性與超越緊密結合。


四、節慶與日常生活中的花卉

1. 排燈節的花語

在排燈節,花卉成為最熱烈的語言。**金盞花(Genda Phool)**以其金橙色象徵太陽、能量與吉祥。其持久與香氣使之成為節慶首選。金盞花的色澤與油燈的火光交融,形成光與花的合一。

蓮花則供奉給財富女神吉祥天,代表純淨與福祉。玫瑰茉莉菊花常用於地畫(Rangoli)與供花,讓地面化為虔誠的畫布。

獻花之舉——簡單卻深遠——象徵自我的奉獻、短暫的美與永恆的追求。


2. 其他節慶與地方傳統

在**喀拉拉邦的奧南節(Onam)**中,人們以花瓣製成圓形圖案Pookalam,迎接國王摩訶巴利之靈,象徵和諧與豐饒。

在**孟加拉的杜爾迦祭(Durga Puja)中,秋季盛開的夜茉莉(Shiuli)**預示女神的降臨。

胡里節(Holi),古時用火焰花(Palash)與Tesu製作天然染料,象徵愛與新生。

在日常生活中,花無所不在:女子以花飾髮,門口懸掛花環,人生禮儀——從誕生、婚嫁至辭世——皆有花相伴。花環既是愛的象徵,也是榮耀與祝福的標誌。


五、哲思之花:無常與再生

花卉蘊含印度哲學的核心——無常之美。花開花謝,芬芳易逝,提醒人類謙遜與超脫。

《奧義書》以「花」比喻宇宙的展現——萬物由永恆開展為暫時的形態。花因此成為宇宙與靈魂的鏡像:短暫而通往永恆。

獻花即獻身——以轉瞬之美奉予不朽的神。這正是印度精神的精髓:以美感、意志與覺知將凡俗化為神聖。


光中之花,花中之光

當排燈節以燈火與笑聲照亮大地,花朵靜默地訴說節慶的真義。金盞花之火色象徵光明勝於黑暗;蓮花之潔白象徵純淨勝於染塵;玫瑰之芬芳象徵愛的永恆。

自《梨俱吠陀》的頌詩以來,歷經寺廟雕刻、莫臥兒石鑲、泰戈爾詩篇,花朵始終是印度最動人的象徵——生命、愛、神性與藝術的綻放。

在印度的文化視野中,看見一朵花,便是看見宇宙秩序的再生與靈魂的覺醒——永恆地綻放,永恆地光明。